酒泉師范學校 劉生平
內(nèi)容提要:開發(fā)研究型課程,探索研究性學習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自主學習,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研究能力,是語文教學中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本文圍繞研究型課程的開發(fā)和研究性學習方法的運用,從理論和實踐進行探討,以求為語文教學開辟一條更為廣闊的新路。
關鍵詞:研究型課程 研究性學習 探究 合作
研究性課程是以培養(yǎng)學生敢于創(chuàng)新、勇于實踐的精神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基本目標,以學生在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提出的課題為載體,以在課題研究的全過程中所獲得的外顯知識和內(nèi)隱知識為學習內(nèi)容,以在教師指導下按小組合作為主采用“研究性學習”方式開展學習為基本形式的一種課程。通過研究型課程的設置,引導學生自主和主動地學習,逐步成為與時代相適應的“完整的社會人”,真正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上。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就如何開發(fā)研究型課程,使課內(nèi)的學習研究和課外知識的延伸及課題研究的開發(fā)有機結合起來,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一、 以問題的研究解決為中心組織教學
以問題的研究解決為中心組織教學比一般地設問質疑具有更大的綜合性、獨立性和開放性,它往往是綜合多方面知識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學生在問題情景下,調(diào)動認知積極性,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學生運用有關知識技能去解決問題,即使原有知識結構、技能的掌握變得更加深刻透徹、嫻熟,又導致新的知識與技能的習得。在方法的運用上,一是采用無疑生疑法,引導學生對教材觀點和教師授課的內(nèi)容進行大膽質疑,提出不同見解。二是課堂討論法?捎山處熀蛯W生提出一個觀點,然后在學生中進行探討,提出不同的觀點和看法,或引出爭論的話題,在討論的過程中,不斷引向深入,使問題得到解決。三是問題探索法。即讓學生嘗試探索研究學習活動,在探索研究中尋找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增強問題意識,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在《雷雨》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研究性學習內(nèi)容:首先以小組為單位,將課文所選第二幕改編成電視劇、小品等形式的短劇腳本,在課堂上演出,使學生在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充分熟悉原作。二是在組織學生交流創(chuàng)作成果的基礎上,梳理出有爭議的問題。如“《雷雨》是社會劇么?”“應該怎樣認識周樸園這個人物?”“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周樸園對恃萍的懺悔和懷念是虛偽、假善,這是否合乎情理?”等等,針對這些問題,讓學生查閱資料、分析思考,并召開研討會,各抒己見。特別是“周樸園對恃萍的懺悔和懷念是虛偽、假善”這一問題,幾種觀點相持不下,使研討形成高潮。其一認為:在生活和藝術中,的確有不講良心或假裝慈善的王樸園、張樸園,但曹禺的周樸園卻是一個的確具有自我反省、道德評判能力即“良心發(fā)現(xiàn)”的個體。懺悔和懷念標志著周樸園意識到了拋棄侍萍的不道德,這是一種正義感的復蘇。能意識到道德錯誤總比毫無道德自審意識要好得多,這表明他能認識善并求善。其二則認為,不能說周樸園拋棄侍萍毫無內(nèi)心痛苦,對自己的拋棄行為,他是有“不忍”和自責的,然而,人物內(nèi)心深處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識卻如奇妙的調(diào)節(jié)劑,幫助他擺脫內(nèi)心分裂而導向精神平衡。這樣的研討,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學習方法的指導都有很好的作用。
二、 設置開放性的習題
以前在語文教學中,大多給學生布置一些封閉性的習題或思考題,表達形式程式化,學生可以從老師的講授或教材中尋找答案,思考的內(nèi)容也緊扣教學內(nèi)容,學生的思維受到局限。運用研究性學習方法,則需要設置一些結果多樣、表現(xiàn)形式個性化、思路開放、方法開放、結果開放的思考題,通過學生親自動腦、動手、思考、思辨,進行合作研究來尋找答案,而且不是唯一的答案,從而給學生更加廣闊的思維空間,調(diào)動學生思維的內(nèi)在潛力,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形成濃烈的研究氣氛。如在大!秾懽鳌方虒W中,配合常用文體寫作的教學內(nèi)容,我布置學生動手自辦雜志。要求每人將自己親手寫作的各類文章編輯成一本手抄雜志。為了完成這一任務,學生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知識儲備,給刊物起名,安排內(nèi)容,設計版面,抄寫文章,畫上插圖,編輯、校對。當一本本精美的雜志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時,同學們無不為自己的創(chuàng)造能力而驚奇。為此,我們在全校舉辦了展覽,讓全校師生共同分享同學們的自我創(chuàng)造成果。這項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而且在多方面都使他們得到了鍛煉,對學生知識視野的拓展和能力的培養(yǎng)上,是以往的作業(yè)題無法相比的。
三、把教材內(nèi)容直接作為研究的對象
研究性學習就是要讓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究,關鍵一環(huán)就是引導學生把教材當作學習研究的對象。比如,朱光潛提倡“咬文嚼字”,馬南村主張“不求甚解”,兩者是否矛盾?《荔枝蜜》貫穿全文的究竟是蜜蜂,是荔枝蜜,還是農(nóng)民?對一些課文的研究還可以引導學生發(fā)揮再造想象,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如根據(jù)《念奴嬌赤壁懷古》寫一個電視片段,根據(jù)《都江堰》寫一個電視風光片解說詞,根據(jù)《竇娥冤》劇情寫一個“竇娥申訴書”等等。不僅使學習形式生動活潑,更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研究的過程。在學習名家名篇時,引入不同的觀點,引發(fā)學生研究探索形成自己的認識和觀點。如學習《和塘月色》時,設計了這樣的研究內(nèi)容:首先將莊周《齊人物語》(《書屋》2000年第6期)關于《荷塘月色》的評論展示給學生。其文寫道:20世紀中國散文史上最大的一張六合彩,朱自清先生賴此文贏得的聲名,相當于花五元錢中了五百萬。結構呆板,情感曖昧,聯(lián)想不出香草美人,比喻無不家常庸劣。作者年未屆而立,滿紙卻一片遲暮之氣,而朽腐之綺念又紛至沓出:乍別妻兒,方沿荷塘,滿心滿眼卻盡是“亭亭的舞女的裙”、“剛出浴的美人”,清霧成“牛乳”,葉子見“風致”,楊柳含“風姿”,“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惡俗之氣,彌漫荷塘……第二,提出這樣的問題:《荷塘月色》被譽為“美文”的典范,近80年來一直選作中學、中師教材,人們也大多愛不釋手,百讀不厭,但莊周卻譏之為“六合彩”,斥之為“惡俗”,其理由是什么?你有何看法?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認真研讀課文,還查閱了大量資料,了解各家觀點,并形成自己的看法。第三,組織研討活動,由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百家爭鳴,形成濃厚的課堂研究氣氛。最后老師根據(jù)學生的研究,綜合形成較為一致的研究結果:朱自清擅長寫漂亮精致的美文,《荷塘月色》體現(xiàn)出作者對自然景物的精細觀察,對聲音色彩的敏銳感覺,通過千姿百態(tài)、或動或靜的鮮明形象,巧妙比喻、聯(lián)想,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便構成細密、幽遠、渾圓的意境。但有時令人感到著意為文,不如后期散文更成熟自然。這樣的研究課,老師不僅走出了“滿堂灌”、“滿堂問”、“滿堂練”的陰影,而且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交給了學生學習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的能力。
四、 由課內(nèi)向課外擴展,由課本理解向課題研究延伸
結合課堂學習,可以給學生布置專題研究的任務,自然地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使學生的知識得到整合,使學習得到縱向和橫向的拓寬,讓以往分散、孤立的知識成為真正有價值、有生命活力的知識系統(tǒng)。尤其在大專學生中充分拓展這一領域,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大!秾懽鳌氛n中,為使學生學會搜集材料的方法,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我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深入街頭、商場、菜市、社區(qū)、學校調(diào)查采訪。有的在城區(qū)四條大街觀察汽車的流量,了解交通狀況和城市環(huán)境污染情況;有的深入社區(qū)街道,了解下崗工人再就業(yè)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發(fā)放情況;有的去菜市場了解農(nóng)民蔬菜種植情況和銷售情況;有的去超市、商店了解商品信息和商品價格;還有的到小學了解素質教育的情況。通過這一活動,學生從封閉的校園投入到了廣闊的社會,學到了許多在書本上難以學到的知識,不但拓寬了知識領域,而且受到了思想教育。在學生調(diào)查了解、掌握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后,我又安排學生在全班交流,并寫成調(diào)查報告,在此基礎上,選定有價值的課題,作為深入研究和學習的方向,布置學生進一步調(diào)查,深入研究,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事實證明,這種由課內(nèi)向課外的延伸和拓展,對學生學習興趣的調(diào)動、學習方法的指導和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有非常好的作用。
作者郵箱: liushengp@tom.com
[研究型課程的開發(fā)和研究性學習方法在閱讀和寫作教學中的運用(網(wǎng)友來稿)]相關文章:
3.雨和瓦閱讀答案
4.和而不隨閱讀答案
6.
8.關于研究性教學法在高校專業(y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探討_論文
10.鯊魚和海星閱讀答案